2006-08-16

Google中国的生存游戏

Collapse/Extend

客观地说,Google的确越来越不好用了。 但这前面得要加一个限定词, 就是"在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环境下"。
防火长城
这如同一个悖论, Google无论其基础的搜索服务, 还是最近这一两年来新推的系列新服务(gmail, gmap, ...), 很多都让人惊喜, 让我找到了十几年前好容易看到一个辗转而来新软件时候的那种惊艳的兴奋感. 然而, 无论google是多么崇尚通过技术来改变世界, 目前在中国来改变google的恰恰也是技术手段为后盾的防火长城.
据说防火长城采用非常先进的并行关键词侦测技术, 他们并联(也可能是串联)在Internet国际出口上, 实事侦测着信息中的敏感关键词, 随时对可能的信息来源进行"过滤". 在流量以数十G甚至上百G计算的骨干网上做这样的事情, 其技术含量和资源消耗, 不是一般两般. 用在GFW上的这些技术, 资金以及大脑, 如果用于搜索技术的话, 也许我们可以自豪地对google说, 你们很强, 可是我们一点也不弱!
不过, 不幸得是, 这些技术, 资金和大脑没有用在"有效组织全人类信息"上, 而是用在了"有效阻止不让你看的信息"上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防火长城对google的负面作用
防火长城对google的影响有多大? 的确很大. 虽然技术出生的我可以有各种手段, 可以"轻松"绕过各种类似的阻碍, 但毕竟"便利", "易用", "速度"是一个服务的最基础的东西, 很多时候专门要为访问某些信息而开启绕过封锁的工具,实在太麻烦了。 而对于大众用户, 来说这更加是致命的。
我至今还是习惯www.google.com, 不得以才手工切换到google.cn. 但是平时使用google.com实在太容易被防火长城封杀了, 原因很简单 -- 随便一个搜索的结果都可能有上万条, 难免触痛GFW的敏感神经。 用google.cn随便查查, 就很容易遇到:
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一般在google.cn上遇到这种情况的页面,在google.com上十有八九会“得罪”GFW.
最近一些不利于google的谣言在网上传播, 有人把GFW导致的带有“屠杀”相关页面的搜索结果不能显示的情况反而说成是Google对中国的封锁,从而引发一场“爱国主义”的声讨游戏, 更糟糕的是居然网络上相信这谣传的还不在少数。 我不想说, 这是否是某些人或者公司从中误导, 但我想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网络 -- 从基础架构, 到社会风气, 到网民素质, 到竞争环境。
Google的使用体验
一个网站如果根本不能访问, 或者经常莫名其妙不能访问, 无疑是最糟糕的用户体验了! 所以无论google在中国如何针对用户习惯来改善产品, 如果不能解决站点可访问问题, 我相信所有的努力可能都会被浪费。
似乎目前的方案就是把google server转移到中国境内来规避GFW, 或者通过类似“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方法来“讨好”GFW以防止被拦截。而这两者前者可能需要耗费时间精力, 以付出更大的服务成本,增加技术 难度为代价, 后者则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而且以牺牲用户使用体验为代价。
类似的问题也出在使用google API的一些应用中, 比如adsense. 当google被GFW封了, adsense留下的空间可能就是一片空白, 甚至是很难看的错误信息。 这就不仅仅导致google本身的使用体验不佳, 而且把使用google的站点的使用体验也下降了。
例如我们支持了google map API, 可以把照片和GPS, 地图结合起来, 但是, 在实际使用中, 经常那里出现一片空白, 一般这时候访问map.google.com同样也是一片空白.
本来很有趣的东西, 但由于GFW的作用, 使用体验下降了, 用户不喜欢, 合作伙伴也不喜欢. 类似的情况在gmail, blogspot(blogger)等其他应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
提高google的易用性
其实这部分可能是多余的, 我相信google的聪明脑袋们一定有更多方法, 不过既然想到了, 还是简单罗列一下:
* 尽量把中国用户自动引导向国内的server群, 直接规避gfw, 而不是需要通过输入.com, .cn来区分. 通过IP地址做geo load banlance不是什么难题. 为什么一定要输入别扭的google.cn域名呢?
* 采用"Great proxy"来把用户的访问导向google的search中心, proxy和search之间可以走专门的线路来规避GFW, 然后在proxy上采用类似great firewall的技术来过滤达到"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的效果.
* 类似于meta search的, 专门为中国用户打造的前端(可悲,但这就是现实), 来降低搜索敏感词汇或者返回敏感结果的可能性. 毕竟大部分用户的目的是为了搜索有用的信息
* 加强公共关系, (其实google有相当好的美誉度) 让用户理解和支持
题外话
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一句话: 在中国的当前环境下, 虽然不是你的错, 但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 然后试图在这样的现实下仍然试图去提高.
其实中国的网络用户和公司是很可怜的, 对外有GFW, 对内有电信网通的互联不畅, 还有歹人得势的风气和环境. 但有什么办法呢? 当我们到达一个不利的环境, 我们只能:
A. 抱怨这个环境, 或者漠视这个环境, 或者抛弃这个环境
B. 适应这个环境
C. 首先适应, 然后试图改进这个环境
在外企进入中国的故事中, 可以看到选择A.B.C的都有, 当然其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 很难说哪一个选择是最恰当的, 或者即使选择了, 执行也同样是困难的.
google来到中国就是怀着改变的目的而来的, 那么是否能真的对现状有所改变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Google中国的生存游戏(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容易肤浅理解但非常难于深入理解的东西, 这正如搜索技术: 如果没有足够深厚的基础, 你甚至不能理解search究竟有什么技术壁垒和商业价值。 其实不理解这点并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情, 因为几年前, n多的“聪明人”都认为search没什么好做得了, 这样才成就了Google.
生态系统 ecosystem
中学课本上就学到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并没有太当回事。 后来工作了,发现老外的公司似乎特别喜欢这个单词 -- ecosystem, 几乎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会拿ecosystem这个词用在自己的合作伙伴计划方面。 随便到google上 search一下, 你会发现ecosystem这个词似乎更多和一些公司、商业报道关联着, 而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
* 生态环境是导致生存甚至壮大的一个必要条件, 所谓"winner take all"其实某种程度上并不可能
* ecosystem可以小到一个池塘, 一片丛林, 大到一个国家,整个地球...
* 一组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他们之间可能有很多不同,但还有有很多共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昨天的文章中谈到:
当我们到达一个不利的环境, 我们只能:
A. 抱怨这个环境, 或者漠视这个环境, 或者抛弃这个环境
B. 适应这个环境
C. 首先适应, 然后试图改进这个环境
在外企进入中国的故事中, 可以看到选择A.B.C的都有, 当然其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 很难说哪一个选择是最恰当的, 或者即使选择了, 执行也同样是困难的.
google来到中国就是怀着改变的目的而来的, 那么是否能真的对现状有所改变呢?
Google也许如同一个生活在美洲的猎豹, 在自己的草原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但当他跑到中国这个地方来的时候, 虽然早已威名远扬, 但是否能抗拒中国古话中所谓“强龙难斗地头蛇”呢?
毫无疑问, 要在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来, 首先必须适应环境, 然后才能考虑是否可以改造这个环境。 为什么要适应? 为了生存。 为什么要改造, 为了能斗过“地头蛇”。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at last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 这句话最早是从一个老外的文章上看到的, 已经不知道出处。 后来看到Yahoo 中国的马云用这个的中文翻译版本来总结了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历程(当时可能是针对taobao vs ebay的) -- “看不起, 看不懂, 斗不过,追不上”。不知道马云入住的yahoo中国是否能从此摆脱这样的局面,但这的确代表很多外资公司在中国的现状。
很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都是抱着救世主般的骄傲态度来到了中国,却在中国市场上花了更多的钱和时间, 培养了中国本地的竞争对手,自己陷入困境。 从microsoft, yahoo, ebay身上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故事。 当时同样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在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Intel, SUN, CISCO, ...
我相信google中国最终能适应中国的环境,从其google.cn的布局,以及在中国本土设立RD中心,以及在中国采用代理方式销售广告的策略,都可以看到他们打算适应中国本地环境的目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cosystem...
我们中国恐怕不是一个非常善于合作的国度,至少在商业领域如此。 为什么, 我没法去深入,只是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让我感觉合作就是很困难 -- 有信任问题, 有人的问题, 但根本在于利益 -- 似乎从合作中达到多方双赢的案例很少。 但如果某一方更长远,而且实力更加强大, 那么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变得更加顺利。
从历史上来看, 中国特别容易出现强权的朝代, 如果出现混乱, 往往就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恐怕和如今的中国互联网环境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另一个中国特色的合作就是霸权主义式的合作,比如中国移动和sp之间的关系,一个是霸权, 一群是土匪,当他们合作起来,广大的移动用户就成了鱼肉。但不管你土匪sp多门蛮横, 在移动面前还是个nothing. 现在的几大门户、qq们在移动面前是nothing, 但在其他合作者面前又成了霸权者。 如此以大欺小, 生生不息。
这种现实让很多人失望,但其实却潜在了一些巨大的机会: 如果一个后来的强大的公司或者群体,能够打破这种霸权主义的合作方式, 来建立起一个全新游戏规则的合作圈子, 就很可能更加容易地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我们已经看到了Intel, Cisco等公司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纵观目前的门户,qq等, 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全部的服务 -- 任何你做得东西,他们可能都已经作了, 或者在看到你做后抄袭了过去,让你颗粒无收。 他们什么都有,但什么是他们没有的呢? -- 开放、标准, 你不可能在sohu上用sina的新闻, 也没法再sina上发qq 的信息... 因此,如果一个新来者, 能把开放、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并且因此而联合以大群愿意选择开发标准为自己的策略的伙伴, 就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团体, 去围剿传统的打算通吃的“恶势力”。
呼唤英雄的中国互联网
在这个时候 , 一个强有力的号召者也许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无数后来者等待着攻破传统势力的机会, 但是由于体力、财力原因, 由于缺乏灵魂人物的原因,而变得难以执行。 如果google中国能从这方面入手, 培养一系列忠实支持google 的合作伙伴, 并且让他们能壮大、发展起来, 那么也许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一套新的生态系统就形成了。
Google在美国的成长, 在初期靠的是完全是word of mouth的群众力量, 而在收益增长上,adword, adsense等显然是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成长模式。 如今google成长成为了巨人, 当他们来到中国的时候, 是否会扮演一个新的don't be evil的角色来振臂一呼, 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ila:中国人不是不聪明,而是将聪明才智都用在对付自己人身上。

好累,睡了……

Collapse/Extend | Top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